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能顿顿吃上白馍馍,是那个时候的梦想。郭进考说。 1973年,从石家庄农业学校毕业后,郭进考被分配到石家庄农科所,当时的农科所,办公楼四面透风,白沙地漏水漏肥。与此同时,河北省用的小麦种子多是山东品牌泰山号,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
当时我们不仅没有自己的种子,亩产也比较低,小麦成熟期晚还影响了玉米的种植,我当时就想,不管多么艰苦,一定要实现小麦早熟增产。郭进考说道。
没有种田经验,郭进考就去中科院、农科院向专家请教;没有实验材料,郭进考就带领团队三下西北、四去河南、五进山东,到处求援。 郭进考用了10年时间,到1983年,第一个早熟、中高产品种冀麦26号问世,小麦亩产跃升至400公斤,是上个世纪70年代亩产的一倍还多,并被迅速推广到北方6省市和新疆产区。 小麦增产还有空间!秉持着这一理念,郭进考沉下身子继续钻研,1996年,他培育出的冀麦38号创造了亩产公斤的纪录,小麦亩产首次突破千斤,该品种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潜心育种23年,郭进考不仅实现了儿时能顿顿吃上白馍馍的梦想,他的科研成果也惠及到更多小麦主产区。面条、烙饼、馒头、包子、饺子……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困扰,家家户户的餐桌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增产解决了之后,节水是小麦育种的新课题 育种一定要选好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上世纪,小麦生产首先要解决的是增产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后,小麦增产和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就是接下来的主攻方向了。郭进考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