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驻美的日韩记者都动员起来,纷纷抢发回应。
韩国舆论一片哗然,对日本表面强硬的文在寅总统私下竟然低头请求特朗普介入,事情发展到最后青瓦台方面不得不出面召开发布会灭火,一周后白宫派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访问两国。 点、线、面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当代新闻业带来的变化体现在新闻生产、流通、接受等多个层面。 数字化浪潮不但使新闻从业者、新闻源和新闻受众等传统行业概念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令新闻生产过程逐渐由单向传导转变为平等的对话,而且还对从业者提出新的知识或技能要求,从而使得我是谁这个问题在新闻从业者群体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尖锐性。
张经义并不畏惧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将其当做机遇,亲身试水,策划了一档网络短视频节目《白宫义见》,用中国视角解读国际新闻。 西方传播界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有限效果论: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有限的。 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受众也非被动、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人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
受众个体间存在着诸如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收入、性别等差异,他们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态度和价值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和解释。
张经义考虑到受众最大化的关键问题,在美国政治结构和法律体系较为复杂的情况下,选择用凝练的语言,和电视镜头前相异的轻松活泼风格厘清真相,抽丝剥茧,在极短时间让受众最大程度吸收消化新闻。
信息点俯拾皆是,自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可以捡起来,但相比于前者,后者强大的信息整合、分析处理能力能够把一个个点串成一条完整清晰的逻辑线,下一步,则有必要结合自媒体与观众间传播距离和方式更短更有效的优势。
于是《白宫义见》应运而生,目前已经完成一百三十多期的制作,还在持续不定期更新当中。
张经义扪心自问我是谁?,答案是一名中国记者。
在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实习时,带他的师父MLFlynn是台里最资深的节目制作人之一,张经义问过她从事新闻工作应该选择的方向是最熟悉但永远有学习空间的中国,还是挑战难度更大的中东。
师父回答: 孩子啊,我当制作人这么久,中东的局势三十年里没什么变,一直都比较混乱,而中国大有可为。
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在国际新闻中专攻中国新闻这块。
中国人想了解美国,而美国人同样想了解中国。
如今他回望这番教导,在白宫做新闻的初衷就是想深入浅出地让中国观众了解美国,让美国观众能够了解中华文化,中国国情。
在我的节目里能展现中国元素,在中美重大新闻发生时,我能够向在白宫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时政记者介绍中国,那时获得的成就感最大。
他说这话时,东方卫视的张经义和NBC的张经义仿佛面容重合。
说来奇怪,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整四十岁的人却依然是十多年前照片里的少年模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